出处:唐·杜甫《戏为六绝句》之二:“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未休。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”
出处:宋·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记》:“垂绅正笏,不动声色,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。”
出处:元·康进之《地逵负棘》第四折:“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,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。”
出处:清 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17回:“他因听见老残一封书去,抚台便这样的信从,若替他办那事,自不费吹灰之力。”
出处:《后汉书·赵典传》:“大丈夫当雄飞,安能雌伏。”
出处:汉 荀悦《汉纪 武帝纪》:“中国之人,不知其地势,不能服其水土。”
出处:宋·陈亮《谢安比王导论》:“一切以大体弥缝之,号令无所变更,而任用不乏其人。”
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李将军列传》:“而广不甘后人,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,何也?”
出处:熊召政《张居正》第四卷第23回:“宋仪望起复履任之后,果然不负众望。”
出处:清 吕留良《与高旦中书》:“念头淡薄,自然删落,若不甘寂寞,虽外事清高,正是以退为进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一箪食,一飘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扰,回出不改其乐。”
出处:晋·庾亮《报温峤书》:“吾忧西陲,过于历阳,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。”
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 我的第一个师父》:“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,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,台下有人骂了起来。师父不甘示弱,也给他们一个回骂。”
出处:《晋书·刘颂传》:“虽有所犯,轻重甚殊,于士君子之心受责不同而名不异者,故不轨之徒得引名自方,以惑众听,因名可乱,假力取直,故清议益伤也。”
出处: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朔、皋不根持论,上颇俳优畜之。”
出处:《朱子语类》卷三四:“圣人全体极至,没那不间不界底事。”
出处:明·胡应麟《诗薮·杂编六·中州》:“金人一代制作不过尔尔。”
出处:唐·顾德章《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》:“是有都立庙之言,不攻而自破也。”
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,滑民佐吏为治。”
出处:《汉书·袁帝纪》:“皆违经背古,不合时宜。”
出处:《礼记·典礼上》:“不苟訾,不苟笑。”
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己恶而掠美为昏。”
出处:浩然《艳阳天》第68章:“马之悦仔细地看着,不哼不哈,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,稳稳地落了下来。”
出处:毛泽东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》:“希特勒在西线胜利以前,他似乎是谨慎的。攻波兰,攻挪威,攻荷、比、法,攻巴尔干,都是注全力于一处,不敢旁骛。”
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辛十四娘》:“公子大惭,不欢而散。”
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七回:“可见字音一道,乃读书人不可忽略的。大贤学问渊博,故视为无关紧要;我们后学,却是不可少的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长沮、桀溺耦而耕,孔子过之,使子路问津焉。” 唐·宋子问《明河篇》:“明河可望不可亲,愿得乘槎一问津。”
出处:汉·刘向《说苑·君道》:“规谏必看不讳之门。”
出处:《朱子语类》卷一0一:“那不关痛痒底是不仁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有“四十而不惑”的说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