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载:战国时,秦军围赵都邯郸,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,劝阻尊秦昭王为帝,并表示若秦王为帝,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。秦军退后,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,鲁仲连却不受,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,是商贾之事。
出处: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诸子》:“公孙之白马孤犊,辞巧理拙,魏牟比之鸮鸟,非妄贬也。”
出处:宋·张孝祥《明守赵敷文》:“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,而辞严义正,千载之下,见者兴起,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。”
出处:《宋书·郑鲜之传》:“时或言论,人皆依违之,不敢难也;鲜之难必切至,未尝宽假,要须高祖辞穷理屈,然后置之。”
出处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水旱》:“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。”
出处:《梁书·刘之遴传》:“省所撰《春秋》义,比事论书,辞微旨远。”
出处:《醒世恒言·卢太学诗酒傲王侯》:“按院见说得词正理直,更不再问。”
出处:元·刘壎《隐居通议·诗歌六》:“蕃武忠君爱国,辞严谊正,不暇自恤,枚蹈危机,其失在于疏尔。”
出处:《宋史·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》:“建中雅量却敌,辞严气正,尤为厅伟。”
出处:《警世恒言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》:“先生道:‘若要奉承人,卦就不准了;若说实话,又惹人怪。此处不留人,自有留人处!”
出处:裘廷梁《论白话为维新之本》:“君之于民,如脑筋于耳目手足,此动彼应,顷刻而成。”
出处:《晋书·解系传》:“[司马伦]怒曰:‘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,况此人(解系)兄弟轻我邪!此而可忍,孰不可忍!”
出处:清·陈天华《警世钟》:“各做各的,怎么行呢?一定是要互相联络,此发彼应才行。”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四十七回:“若到外面说了,人家就要说此风不可长了。”
出处:
出处:《诗·周颂·思文》:“无此疆尔界,陈常于时夏。”
出处:《花月痕》第二一回:“痴珠也自欢喜,说道:‘此十年用兵,一误于士不用命,再误于此界彼疆。’”
出处: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送灶日漫笔》:“讨论问题,研究章程,此问彼难,风起云涌。”
出处:宋·范仲淹《让观察使第二表》:“此事体大,乞垂圣鉴,特降中旨。”
出处:语出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”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及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载:刺虎,战国时,陈畛说秦惠王,引卞庄子刺虎为喻,先待齐楚交战,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。持鹬,用“鹬蚌相持”之典。
出处:
出处:明·张居正《答参军高梅庵》:“三十年生死之交,一旦遂成永隔,刺心裂肝,痛何可言。”
出处:明·于晃《乞恩疏》:“古今人臣于忠,未有如臣父之惨烈也。臣之痛愤,刺心切骨,何时可已!”
出处:
出处:清·陈确《答恽促升书》:“遵教及此,直是刺心刻骨,弟诚多言矣。”
出处:明·范受益《寻亲记·发配》:“词清讼简,陶情诗与酒。帘垂清昼,唐民得自由。”
出处:《四库全书总目·史部二六·武林旧事》:“今考所载,体例虽仿孟书,而词华典赡,南宋人遗篇剩句,颇赖以存,‘近雅’之言不谬。”
出处:清·龙启瑞《覆唐子实书》:“嗣有四乡联团之议,曾泐数行奉达,仓卒中词不逮意。”
出处:宋·欧阳修《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》诗:“辞严意正质非俚,古味虽淡醇不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