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刘复《奉答王敬先生》:“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,又是个‘遁迹黄冠’的遗老,失敬失敬。”
出处:刘立凯《五四——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·广州众捣毁日货》:“社会人心异常兴奋,甚至妇人、孺子、车夫、苦力,风元不口谈抵制,戟批痛骂,握拳怒目,顿足椎胸。”
出处:许地山《在费总理的客厅里》:“假使人来查办,一领他们到这敦诗说礼之堂来看看,捐册、帐本、褒奖状……他们还能指摘什么?”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一百四回:“王庆被范全说得顿口无言。”
出处: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;为间不用,则茅塞之矣。今茅塞子之心矣。”
出处:
出处: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勾践顿首再拜曰:‘孤尝不料力,乃与吴战,困于会稽,痛于骨髓,日夜焦唇干舌,徙欲与吴王接踵而死,孤之愿也。’”
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文章》:“钝学累功,不妨精熟。”
出处:明·张景《飞丸记·园中落穽》:“若要行刺呵,要隐。当遁迹潜形,翦蔓除根才事稳。”
出处:宋·苏舜钦《粹隐堂记》:“一不与细合,则飒然远举,遁名匿迹,惟恐有闻于人也。”
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回:“看破的,遁入空门,我听见,并不惊异。”
出处:明·张居正《翰林院读书说》:“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,以眇眇之身,任天下之重。”
出处:《魏书·郭祚传》:“是以先王沿物之情,为之轨法,故八刑备于昔典,奸律炳于来制,皆所以谋其始迹,访厥成罪,敦风厉俗,永资世范者也。”
出处:《续资治通鉴·元泰定帝泰定元年》:“回回、博果密之子,库库之兄也,敦默寡言,嗜学能文。”
出处:宋·苏轼《御试制科策》:“欲兴利除害,则无其人,欲敦世厉俗,则无其具。”
出处:晋·慧远《答何镇南书》:“是故遁世遗荣,反俗而动。”
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80回:“好妹妹,我是钝口拙腮,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!”
出处:汉·焦赣《易林·革之旅》:“遁世隐居,竟不逢时。”
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文章》:“钝学累功,不妨精熟。”
出处:北齐·刘昼《新论·遇不遇》:“齐之华士,栖志丘壑,而太公诛之之;魏之干木,遁世幽居,而文侯敬之。”
出处:唐·王勃《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》:“遁俗无闷,因时有待。”
出处: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是遁天倍情,忘其所受,古者谓之遁天之刑。”成玄英疏:“言逃遁天理,倍加俗情。”
出处:《元史·隐逸传序》:“后世之士,其所蕴蓄或未至,而好以迹为高,当邦有道之时,且遁世离群,谓之隐士。”
出处:南朝·宋·宗炳《明佛论》:“皆违理谬感,遁天妄行,弥非真有矣。”
出处: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是遁天倍情,忘其所受,古者谓之遁天之刑。”
出处:《易·乾》:“不成乎名,遁世无闷。”孔颖达疏:“谓逃遁避世,虽逢无道,心无所闷。”
出处: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法真》:“真曰:‘吾既不能遁形远世,岂饮洗耳之水哉?’遂深自隐绝,终不降屈。”
出处:南朝·梁·江淹《无为论》:“欲使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,舒卷随取,进退自然,遁逸无闷,幽居永贞,亦何荣乎?”
出处:晋·陆云《南征赋》:“遁阴匿景,静言勿哗。”
出处:《资治通鉴·周显王四十八年》:“夫贤者,其德足以敦化正俗,其才足以顿纲振纪。”胡三省注:“顿,谓整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