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九八:“‘日本鬼子完蛋了,投降了,’方六低声回答。丁约翰象在教堂里说‘阿门’那样,把眼睛闭了一闭。二话不说,回头就跑。”
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地》:“以二缶钟惑,而所适不得矣。”
出处:北齐 魏收《魏书 河南王传》:“齐人爱咏,咸日耳目更新。”
出处:汉·刘向《说苑·政理》:“夫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”
出处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政体》:“然耳目股肱,寄于卿辈……事有不安,可极言勿隐。”
出处: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八回:“顺手拉了彩云的手,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,不知不觉两股热泪,从眼眶中直滚下来。”
出处:《集论》卷一:“何等耳根?谓四大种所造,耳识所依清静色。”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一回:“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么快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”
出处:宋·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”
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缘起首回:“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情,才成就得儿女心肠。”
出处:唐·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”
出处: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十七回:“却说刑部审问过,见耳目昭彰,料难隐瞒,十分为过学士不安,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。”
出处:南朝·梁·钟嵘《诗品》中:“尤恨其儿女情多,风云气少。”
出处:唐·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出处:唐·杜荀鹤《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》诗:“百岁有涯头上雪,万般无染耳边风。”
出处: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,实指望能救,只是迎春语言迟慢,耳软心活,是不能做主的。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7回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9回:“宝玉思及当时姊妹一处,耳鬓斯磨,从今一别,纵得相逢,也必不似先前那等亲密了。”
出处:《资治通鉴·唐纪睿宗景云二年》:“口说不如身逢,耳闻不如目睹。”
出处:《周易·鼎》:“耳目聪明。”
出处:《史记·六国年表序》:“学者牵于所闻,见秦在帝位日浅,不察其始终,因举而笑之,不敢道,此与以耳食无异。”
出处:宋·刘克庄《后村全集·回刘汀州书》:“仆不佞,于世之杰士仁人,……皆耳闻目击,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,遂得附名骥尾,以诏不朽,岂非幸欤!”
出处:《列子·仲尼》:“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,得聃之道,能以耳视而目听。”
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归心》:“夫信谤之徵,有如影响;耳闻目见,其事已多,或乃精诚不深,业缘未感,时傥差阑,终当或报耳。”
出处: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61回:“忽见禁子走来,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。倪完吃了一惊,不觉耳红面赤。”
出处: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九回:“‘耳闻是虚,眼观为实’,叔叔此时,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,请再去一访,……那时再来取笑侄女,却也未迟。”
出处:《梁书·曹景宗传》:“景宗谓所亲曰:‘我昔日在乡里,骑快马如龙,与年少辈数十骑,……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,此乐使人忘死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
出处: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“匪面命之,言提其耳。”
出处:《晋书·苻融载记》:“融聪辩明慧,下笔成章,至于谈玄论道,虽道安无以出之。耳闻则诵,过目不忘,时人拟之王粲。”
出处: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3回:“为将之道:身临战场,务要眼观四处,耳听八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