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晋书·苻融载记》:“耳闻则育,过目不忘。”
出处:宋·陆游《陇头水》:“男儿坠地志四方,裹尸马革固其常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出处:《晋书·苻融载记》:“耳闻则诵,过目不忘。”《宋史·刘恕传》:“恕少颖司,书过目即成诵。”
出处:秦·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使天下之士,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。”
出处: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31回:“只要你不要过桥抽板,我马上去找他们,一定有个办法,明天来回复你。”
出处: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吾知所过矣,将改之。稽首而曰:‘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’”
出处:茅盾《子夜》:“市面上的消息也许过甚其词。”
出处:元·康进之《李逵负棘》第三折:“你休得顺水推船,偏不许我过河拆桥。”
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”
出处:汉·贾谊《陈政事疏》:“故化成俗定,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。”
出处:《儒林外史》第六回:“但自古道:‘公而忘私,国而忘家。’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,你我为朝廷办事,就是不顾私亲,也还觉得于心无愧。”
出处: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》:“民富国强,众安道泰。”
出处:冰心《悼念茅公》:“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上朵朵怒放的奇花,花褪残红后,结了硕大深红的果子,果熟蒂落,他们一个个地自己贡献出来。”
出处:
出处:《易·蒙》:“君子以果行育德。”
出处: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王师竹宫遮》:“信阳王师竹宫遮,与先人最相善,且不拘词林前后辈俗体,博洽虚心,过从甚密。”
出处:明·唐顺之《与万两溪吏部》:“仆倘未即老死,行将见执事任重道远、过都历块以耀当世。”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二回:“两个商量了,径望沧州路上来。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,过府冲州。”
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禹稷当平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”
出处:梁启超《复刘古愚山长书》:“然则居东南而谭富强,其犹过屠大嚼。”
出处: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第76回:“这如今万世之下,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、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?”
出处:宋·苏轼《宝绘堂记》:“见可喜者,虽时复蓄之,然为人取去,亦不复惜也。譬之烟云之过眼,百鸟之感耳,岂不欣然接之,然去而不复念也。”
出处: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七回:“但是现在的人总是过桥拆桥,转过脸就不认得人的。等到你有事去请教他,他又跳到架子上去了。”
出处:郭沫若《反正前后》第一篇三:“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,以为我是过甚其辞。”
出处: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01回:“今该转机已成过时黄花。”
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续黄梁》:“国计民生,罔存念虑。”
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诸将易得耳,至如信者,国士无双。”
出处:清·姚鼐《孙忠愍祠记》:“指挥之子泰,当建文时,为北平都指挥使;燕师起,与战于怀来,中矢,裹血力战,竟陷陈死。”
出处: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居卫月余,灵公与夫人同车,宦者雍渠参乘,出,使孔子为次乘,招摇市过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