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宋·苏轼《杨绘可知徐州》:“坐废十年,陶然自得。”
出处:唐·刘禹锡《蹋歌词》:“桃蹊柳陌好经过,镫下妆成月下歌。”
出处:五代·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·任人如市瓜》:“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,剖石采玉,皆得其精粹。”
出处:宋·周邦彦《迎春乐》词:“桃蹊柳曲闲踪迹,俱曾是大堤客,解春衣贳酒城南陌。”
出处:章炳麟《与简竹居书》:“稽其典礼,明其行事,令后生得以讨类知原,无忘国故,斯其要也。”
出处:《仪礼·士冠礼》:“兴,筵末坐啐醴。”
出处:清·霁园主人《夜潭随录·崔秀才》:“谓叨在知己,亟当如命。”
出处: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三卷:“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;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。”
出处:唐·李白《赠汪伦》诗: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”
出处:毛泽东《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》:“除对亲日派破坏抗日、袭击人民军队、发动内战之滔天罪行,另有处置外……”
出处: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谚曰:‘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’此言虽小,可以喻大也。”
出处:《旧唐书·宣宗记》:“历太和会昌朝,愈事韬晦,群居游处,未尝有言。”
出处: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武后久视元年》:“天下桃李,悉在公门矣。”
出处:《旧唐书·宣宗记》:“历太和会昌朝,愈事韬晦,群居游处,未尝有言。”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二十回:“不过游戏笔墨,陶情性而已!”
出处:《旧唐书·宣宗记》:“历太和会昌朝,愈事韬晦,群居游处,未尝有言。”
出处: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
出处:唐·王维《田园》诗:“桃红复含宿雨,柳绿更带春烟。”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桃弧棘矢,以除其灾。”
出处:《关尹子》六七:“我之为我,如灰中金,而不若矿沙之金。破矿得金,淘沙得金,扬灰终身,无得金也。”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卷一:“三巧儿问了他讨价还价,便道:‘真个亏你些儿。’”
出处:《隋书·炀帝纪》:“译靡绝时,书无虚目,韬戈偃武,天下晏如。”
出处:明·宋濂《史处士墓碑文》:“自是益韬光敛彩,系情山水间。”
出处:明·袁宏道《德山尘谭》:“学道人须是韬光敛迹,勿露锋芒,故曰潜曰密。”
出处:《清史稿·傅山传》:“与客谈中州文献,滔滔不尽。”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十三回:“说罢,又把题诗的人名字,屈着手指头数出来,说了许多甚么生,甚么主人,甚么居士,甚么词人,甚么词客,滔滔汩汩,数个不了。”
出处:郭沫若《附录·写作缘起》:“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、失望而至于消极,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、残忍,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。”
出处:毛泽东《质问国民党》:“这两种错误,都是滔天大罪的性质,都是和敌人汉奸毫无区别的,你们必须纠正这些错误。”
出处:金·马钰《满庭芳·咏和师叔辞世》词:“怀美,便韬光隐迹,二十余年。”
出处:宋·苏轼《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》:“稍正滔天之罪,永为垂世之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