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唐·韩愈《与李翱书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”
出处:
出处:同明相照,同类相求,云从龙,风从虎。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
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臣人之与臣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论哉!”
出处:《南史·宋纪·武帝》:“同力协契,所在蜂起。”
出处: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同利相死,同情相成。”
出处:《隋书·郑译传》:“郑译与朕同生共死,间关危难,兴言急此,何日忘之。”
出处: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“维彼四国,爰究爰度”唐·孔颖疏:“言其同恶相党,共行虐政也。”
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同明相照,同类相求。”
出处:清·李渔《蜃中楼·耳卜》:“我想世上的人,同声共气的也有,谁似我们两个德性、才华,不争分寸。”
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闵公元年》:“简书,同恶相恤之谓也。”
出处:章炳麟《文学说例》:“体若骈枝,语反简核;岂与夫苏轼陈亮苟为辞费者同年而校乎?”
出处:清·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四回:“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,代他干营,好来任这海关监督,这时同声同气,才好做事。”
出处: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试使山东之国,与陈涉度长絜大,比权量力,则不可同年而语矣。”
出处:唐·萧颖士《江有归舟》:“同声相求,尔后我先,安得而不问哉?”
出处:《周易·乾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
出处:《周易·乾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
出处:语出《易·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。”
出处:唐·韩愈《讳辩》:“听者不察也,和而唱之,同然一辞。”
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同类相从,同声相应,固天之理也。”
出处:清·陈确《死节论》:“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,冠带之伦服膺新命!”
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张耳陈余列传》:“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!”
出处:南朝·梁·江淹《恨赋》:“削平天下,同文共规。”
出处:汉·贾谊《过秦论下》:“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,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。”
出处:《东观汉记·任隗传》:“永元初,外戚秉权,朝臣畏悚,莫敢抗者,惟隗与袁安同心毕力,数犯颜谏。”
出处:唐·颜真卿《祭伯父豪州刺史文》:“与杲卿同心协德,亦著微诚。”
出处:清·魏源《圣武记》第八卷:“勉以同心敌忾,为长庚雪雠愤。”
出处:清·陈忱《续资治通鉴·宋高宗绍兴四年》:“故仁宗皇帝时,虽有西夏元吴之叛,而晏然若无事者,以韩琦、范仲淹同心协济也。”
出处:《易·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
出处: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:“子不闻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