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北齐·刘昼《新论·韬光》:“物之寓世,未尝不韬形灭影、隐质遐外,以全性栖命者也。”
出处:明·何景明《七述》:“出则施声教,款遐荒,臻盛美,流休详;处则韫椟深藏,韬曜含光。”
出处:元·方回《春晴》诗:“饕风虐雪到家林,才喜晴春已深。”
出处:唐·黄滔《知白守黑赋》:“圣人所以立言于彼,垂训于后,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,不使来人有衒实矜华之丑。”
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33回:“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;饕口馋舌,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。”
出处:唐·李白《山中问答》诗:“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”
出处:茅盾《蚀·动摇》:“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,后来时事日非,只好韬晦待时。”
出处:元·刘致《朝天子·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》曲:“杨柳宫眉,桃花人面,是平生未了缘。”
出处:北齐·刘昼《新论·韬光》:“是以古之有德者,韬迹隐智,以密其外。”
出处:清·伤时子《苍鹰击·株连》:“伤心极,恁桃僵李代,渔网鸿罹。”
出处:《隋书·薛道衡传》:“粤若高祖文皇帝,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,韬神晦迹则紫气冲天。”
出处:语出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
出处:金·元好问《南乡子》词:“迟日惠风柔,桃李成蹊绿渐稠。”
出处:晋·挚虞《征士胡昭赞》:“投簪卷带,韬声匿迹。”
出处:宋·杨万里《送刘童子》诗:“长成来奏三千牍,桃李春风冠集英。”
出处:天下桃李,悉在公门矣。 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武后久视元年》
出处: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61回:“桃腮粉脸,描两道细细春山。”
出处:晋·潘岳《太宰鲁武公诔》: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行;德之休明,没能弥彰。”
出处:五代·和凝《和满子》词:“正是破瓜年口,含情惯得人饶。桃李精神鹦鹉舌,可堪虚度良宵。”
出处:朱自清《阿河》:“我再到韦君别墅的时候,水是绿绿的,桃腮柳眼,着意引人。”
出处: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闺塾》:“你待打、打这哇哇,桃李门墙,险把负荆人唬煞。”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:“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,燕妒莺惭。”
出处:清·王韬《蘅花馆诗录》自序:“余自少读诗,自古作者以逮本朝诸大家,皆欲讨流溯源,穷其旨趣,久之,益知作诗之难。”
出处:唐·罗邺《东归》诗:“桃夭李艳清明近、惆怅当年意尽违。”
出处:明·无名氏《白兔记·诉猎》:“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,讨是寻非。哥嫂他那里昧己瞒心,料想苍天不负亏。”
出处: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18回:“四时赏玩,各有风光;春赏燕游堂,桃李争妍。”
出处:三国·蜀·毛文锡《赞浦子》词:“锦帐添香睡,金炉换夕熏。懒结芙蓉带,慵拖翡翠裙。正是桃夭柳媚,那堪暮雨朝云。”
出处: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延师》:“学生自愧蒲柳之姿,敢烦桃李之教。”
出处: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毛传:“桃有华之盛者,夭夭,其少壮也。”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诗云,‘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,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。’宜其家人,而后可以教国人。”
出处: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“投之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